员工动态
中国经济学年会首届专题论坛之“增长、贸易与产业升级”分论坛
2017年8月11-13日,中国经济学年会专题论坛暨“国际化与中国经济转型”研讨会在十大网投靠谱网站举行,来自国内外各领域的经济学专家齐聚塞外,进行学术交流。8月12日下午,在“增长、贸易与产业升级”分论坛,专家学者对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同时互相评论,共同探讨。
1.Do Financial Frictions Explain Chinese Firm Saving and Misallocation?(研究者:吕丹,美国罗彻斯特大学)
(吕丹)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金融摩擦会产生高储蓄和高资本流出,同时滋生错配和低生产率,本课题研究从金融摩擦的角度入手,重新审视中国的高储蓄和资本配置不当的问题,通过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用观察到的企业融资模式和企业分布来评估模型,并借助模型对债务融资、利差和中国企业成长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做出分析。模型通过企业级的数据来量化金融摩擦对企业储蓄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摩擦在企业储蓄和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资本配置不当(虽然不是所有的数据分散)。
2.Trade Liberalization, Input-output Linkage and Firm Markup (研究者:向为,北京大学博士生)
(向为博士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率呈现非常显著的提高,无疑,开放对于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下游市场的开放,更多企业进入,但上游市场仍然存在被国有企业垄断管制的问题,上游企业提供下游必须的中间品,因此,下游市场一旦扩张,上游便存在“坐享其成”的趋势。但随着劳动力资本的不断提高,下游企业释放瓶颈需要更多依托于改革而非开放。基于此, 在保留上游下游企业的基础上,在下游引入异质性企业,通过求解下游企业的需求函数和上游企业的供给函数,得到最终均衡时中间品的价格和产量。
在上游只有一个企业时,下游的最终品贸易自由化会提高上游企业的成本加成;当上游企业多于一个时,下游贸易自由化是否为线性并且单调的,仍有待探讨。
3. Development Strategy, Trade Structural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研究者:Justin 汤学敏 Xin Wang;报告人:汤学敏,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中心博士后)
(汤学敏博士)
国际贸易对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随着贸易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最初的H-O模型发展到异质性企业理论,一直都是围绕着解释国际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差距的原因来讨论的。从最初对商品价格原因的探讨过渡到对技术进步的思考,并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要素需求的决策;国际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差距的研究范畴也在改变,从产业间的要素收入差距过渡到产业内部,以及企业间和企业内部。
当国家实行符合比较优势的战略时,假定只存在劳动一种要素,产业中的企业具有更多的自生能力,产生更多的利润,资本的份额下降,资格的价格下降同时劳动力的价格上升,因此就会出现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收入差距的缩小,而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会造成一系列扭曲现象。分析证明,出口可以缩小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
4.Structural Chang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Middle Income Trap(研究者:王勇,北京大学副教授、新结构经济学中心副主任)
(王勇副教授)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为了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通过模型的建立,重点从制造业向(非贸易)服务业的结构转变和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升级。模型强调了在不同的服务发展阶段产品信息不对称的作用,研究发现投入产出链和结构变动背景下货币外部性的市场均衡效率低下;模型重点从制造业向(非贸易)服务业的结构转变和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升级。该模型强调的生产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服务在不同发展阶段;模型证明了投入产出链和结构变动背景下货币外部性的市场均衡效率低下,市场可能导致“早熟”或“滞后”的产业升级和结构变化和均衡的多重性,因此有效的产业升级和结构变革需要协调生产服务部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可能会因内生贸易模式而导致趋同或发散,特别是生产高进入壁垒行动服务不得妨碍低收入水平的成长,但会成为中等收入水平对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障碍。